控制住情绪,不发火:
孩子在学校谈恋爱了,虽然自己不希望这样,可依然要控制好情绪,不要劈头盖脸地去批评,指责,要替孩子考虑。越批评效果越差。
冷静后好好谈谈:
在知道孩子恋爱之后,不要马上处理,冷静几天后,找个机会再好好谈谈,好好给孩子讲课,讲道理。
听听孩子的说法:
孩子恋爱了,也可以让孩子说说,这样做好不好,对不对,现在应不应该,是否会影响到学习等,让孩子自己开口说话,避免一言不发,就不好处理了。
准大人期——9岁到10岁半的时候,孩子进入了第二个叛逆期:“准大人期”。这一时期的孩子会用很大的力量“往外走”,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是一个小大人”。表现为不愿意让家长拉手、喜欢让别人叫自己的全名。不过与此同时,孩子还会表现出一小段时间的“回归婴儿期”表现,表现得非常依赖、不讲道理,或者娇气、容易哭,要求父母的力量。当“回归婴儿”和“准大人期”同时出现的时候,家长就要留心告诉自己:孩子的第三个叛逆期来了。10~11岁:喜爱群体,要有大人的权利但不愿承担责任。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成年人部分的话有漏洞,成年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情绪起伏不定,脾气暴躁;拖延;不想和父母沟通等等。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他不想让批评者感到顺心,相反还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他们往往以社会上某些个别的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正面宣传。同样,也有一些青少年不能从全局出发,从一定高度上去把握现实,片面地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某些可取之处,有时甚至进行有意无意的反面宣传。
在一些青少年当中,尤其是男生,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而对于乐于助人、爱护集体、爱护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则被肆意讽刺、挖苦,造成在集体氛围里好人好事无人夸,不良倾向有市场,正不压邪的局面。这主要与男生的价值取向、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关。
具体列举如下:
认为绝大多数规章制度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
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就会感到厌烦;
佩服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
认为父母、老师的话很多都有漏洞;
喜欢与众不同,爱做令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喜欢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违反某些规定的时候会感到一种快乐;
别人的批评常常引起反感和愤怒;
认为父母和老师不应该为一些事小题大做,大惊小怪;
认为冒险是一种的快乐;
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阻止也不会改变主意;
会对课堂上出现一些老师没有意料到的情况而感到开心;
对伤害自己自尊的人,想要给他添些麻烦,让他感到自己是不好惹的;
越是禁止的东西,越要想办法得到。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怎样想,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与老师想法不同的学生引起老师反感,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甚至动手打学生,这也很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